从目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公开的数据显示,2020年2月纳入统计的25家主机制造企业,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9280台,同比涨幅-50.5%。
为了应对经济转型期萎靡的制造业投资,以及难以进一步刺激的地产投资,2019年中以来基建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码。兴业证券研究指出,2月地方债发行规模较1月份回落,主要由于1月发行较为密集、限额利用较为充分,叠加疫情后返工受影响,3月地方债发行将明显恢复。
1、基建投资占比超七成由于 2020 年新增专项债中土储和地产领域的投向受到限制,类似于2019 年土储和棚改专项债发行占比偏多而挤占基建领域投资的现象解除,基建投向的专项债发行规模明显增加。财政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前两个月合计地方债发行规模达到12230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7822万亿元,增长56.35%。财政部提前下达新增地方债限额2月11日,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558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900亿元数据分析作为一个工程化方法,要抓大放小,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时间、费用的约束下,做到最好。在现实中说抓基本面,基本面是什么?比如做大宗物资的需求预测,就要梳理大宗物资供和需,它的驱动因素到底是什么?不用特别定量,先大概把关联因素梳理完。
▶ 2、指雁为羹:脱离约束条件的乌托邦很难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做优化,是基于大量的假设,效果可能会打一些折扣。3月16日,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向少卿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作为创业公司,他们非常关注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
一些人会把硬的软的都划归到新基建的范畴内,那么新基建就不止局限于5G、物联网等。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结合过去PPP项目情况的测算,狭义新基建的投资额仅占0.5%左右,广义新基建投资额占比约16%。其他像高铁、特高压等新基建项目,仍然是我们的优势项目,也是我们可以对外输出的技术,对于这些技术,我们要加以巩固。该人士继续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如果能解决预期问题和融资问题,再加上政府引导,相信民间投资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在投资大盘中,新基建概念正式出圈。
其中,狭义新基建仅能拉动0.1个百分点,作用仍然相对有限;而广义新基建大概能拉动名义GDP增长0.6个百分点,依旧不及传统基建稳增长的力度。以交通、市政建设为代表的传统基建项目投资额占比70%以上,仍是基建投资的主力。2014年落户上海的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是自动驾驶产业链的上游公司,激光雷达被比喻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眼睛。上周,A股的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板块轮番上涨:在水泥、建筑建材等大基建板块强势崛起之外,以5G基站、智能电网、云计算、通信设备、IDC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板块也走出一波上涨行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曾将互联网、数据和计算类比为新时代的火、新大陆和电。3月15日,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专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据中泰证券测算,今年基建投资有望拉动名义GDP增长1.5个百分点,较前两年有所改善。其中,21个市郊铁路、轨道交通项目被划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类别。
以5G技术最大的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为例,规模很大,收入却差得远。但对科技公司来说,短期的投入产出比并非唯一考核标准
制造业的IT水平相对较弱,选云应选择比较成熟的商业产品。数字化经济在制造行业提出了很多政策扶持,包括构建未来新能源的设备、5G技术,最近还投了40亿支持七大新基建的发展,这些都是在宏观上不断给我们助力。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面对困难,哭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解决困难,每个人都要出手,不能靠依赖别人,要主动出击。私有云这块,很多制造业有传统内部的应用系统,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很难迁到公有云上去,这时候私有云是很好的过渡和解决方案。在中国,有超过700万中小制造企业。谢孟军指出,效率主要看两块,一个是企业价值链中的辅助价值链,包括以科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战略绩效在内的信息化,依赖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金蝶集团董事会主席徐少春表示,这次疫情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不仅是一次大考,更是一次实战。同时,云平台搭载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功能,可以让用户从无到有快速获取这些能力,促进其业务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开展。
疫情后,广大企业仍在面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唯有回归商业本质,并抓住数字化的机遇,才能找到再次成长的新方向。谢孟军表示,互联网常见的技术,如传感技术、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运用到工厂中的三个关键是场景、数据和模型。
令人欣喜的是,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高科技的投入使用,为打赢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提供了坚实支撑,也大大提升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那么对制造业来说,如何借助新技术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如何借助新技术转变企业增长方式,开启新的业务模式?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数字化转型疫情之下,所有制造业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供应链卡壳,复工却不能复产;物流运输停顿,交通遇到阻碍;交付压力,年前规划的订单如何按时交付。工业互联网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在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层面上如何构建一个新的数字化转型的体系。
中小企业会考虑上云成本由谁来出,是不是政府补贴,或者平台商补贴,这是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制造业转型的关键在哪?积梦智能CEO谢孟军表示,这次疫情之下,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刻不容缓:疫情期间口罩极度紧缺,这背后远不是新开一条口罩生产线那么简单。
微服务在工业互联网或智能制造里面可能有几个价值,一个是生命周期的问题,微服务本身是一个可以具备快生快死状态的技术架构的体系,同时从IT应用的角度来讲又是可以延长部署的生命周期。本次直播,也是致力于帮助中小制造业分享行业标杆复产达产的好方法,助其收获信心、找到危机的本质。另一方面,制造业的信息流传递程度极其低下,基本以线下传递为主,极大影响了交付效率。疫情后中国制造业新方向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极大冲击。
未来的业务需求,寿命周期越来越短,面临着快生快死的状态,而且需求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多。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
第二个问题是安全性,这不仅仅是中小制造业,尤其是国有大型制造业非常关注上云的安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大降至35.7%,创历史新低,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
云计算具有成本低、配置灵活、资源共享的优势,对企业来说,将业务搭载在云端,随时接入云服务,不仅省去了本地部署的前期投入和后续运维费用,还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按需付费(在负载峰值时及时调配资源,在低谷时及时释放资源),帮助企业更经济地规划IT支出。光峰科技CEO薄连明也针对疫情环境提出,疫情困境前期考验的是企业的承压能力,接下来考验的就是企业的反弹力,企业要积极探索新的市场机遇和商业模式。
大部分的企业,虽然建设了一些系统,但系统之间有很多的信息孤岛,还有一部分企业甚至可能没有信息系统支撑。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模式在解决制造业数据安全这块是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把他们认为比较敏感或安全性比较高的数据可以放在自己私有化的数据中心,把需要跟外部交互的,或者不是那么敏感的数据放到公有云上面。这背后跟制造业长期对IT不够重视有一定关系。它看似是危机,但危机创造了新的需求。
柔宇科技董事长刘自鸿也对疫情后的形势充满信心,拥有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无疑将在之后的竞争中迎来机遇。我们在做微服务的时候不可能单纯从功能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更多会从整个架构的部署,包括公共服务的建设上做整体考虑。
另一方面,制造业在用人成本、融资成本、供应链成本、土地成本等关键因素上面临沉重压力,已经到了不做数字化转型就有可能被淘汰的艰难境地。微服务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微服务被业内认为是未来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开发复杂工业APP的主流方法,对微服务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延锋安道拓座椅IT总监丁炜表示,微服务代表的是一种阶段,无论是C端的互联网企业,还是终端的制造业,它意味着整个业务对IT的需求,业务的多样性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已经不是以前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所能支撑的。
企业有强需求,但传统企业的IT构成却是一种先天障碍。对于制造业来说,他认为是三级云:边缘计算的边缘云,数据中心的私有云,以及公有云共三级状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宁折不弯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